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旅遊業-職業分享-b98 楊謦綾
《旅遊業-主題旅遊部門-產品企劃》
敝司是目前員工約有三千人,公司是以旅遊業為核心,但旗下有幾本雜誌、網站等自有媒體、廣告行銷子公司、車隊等,基本上述皆是以「販售旅遊產品」為宗旨的各項組織。而就旅遊產品本身,又可簡單分為產品一部及產品二部,產品一部為較大量、系列化、團費較低且高頻出團的團型,產品二部為主題旅遊,其團體多帶有特殊目的(如節慶、馬拉松、美食美酒等),其出團頻率較低,單價較高,也是目前團體旅遊發展趨勢。
我的職稱為旅遊產品企劃,亦即需要設計新的旅遊產品,包括航班、路線、餐食、住宿之安排、與供應商聯繫、確保元件安排順暢(如飯店、航空公司、餐廳、特殊旅遊目的地)、控制成本與利潤、產品的行銷與包裝需與設計部門共同討論(通常是產品部門有發想後由設計部門執行)、網站的維護、產品上架之後客人可由門市或網站得知相關資訊,若有興趣就會透過業務部門報名或提問,每日會有相當多的時間在回應業務及客人的問題。等到團體真的成行,需要向航空公司處理開票、提供保險、製作出團的手冊與說明資訊。若有領隊執照者,也很有可能會是自己帶團,或者是帶公司其他的團。而在國外面對的就是旅遊實務,必須確保行程順暢,若行程中出現問題也必須馬上聯繫當地供應商或總公司及看照客人的旅遊需求。團體結束之後須處理報帳與意見調查,再調整行程內容與開發新產品。除此之外需要辦理門市講座推廣產品,也得對內辦理教育訓練,讓業務了解產品內容以利販售給客人、解除客人疑惑,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包團、VIP等)偶爾也得直接面對客戶。按表現與業績調整成獎金制度,但我組就有約莫四、五種薪水結構(如領年薪者、按業績獎金分配+底薪、碩士加成、台政名校養成獎金或領固定薪水等),若有帶團/出差則會有另外的薪水計算方式。
目前我工作一年左右,覺得這工作非常有挑戰,切割的細面也很多,常常一不小心未注意,就有可能毀了整個團體或違約造成公司賠償。前半年時常處於自信心低落的崩潰狀態,因為每一家航空公司、每一組機票、每一間飯店、每個各別的供應商可能都有著各自的遊戲規則。尤其當旺季來臨,一個人身上可能必須同時操控十幾個團體,若一不小心缺漏,可能會造成滔天的客訴或違約(如航班資訊、簽證、分房、飲食禁忌、用車多少距離與小時、當地的旅遊法規、連景點的廁所在哪都要知道)。現今自助旅行風氣繁盛,我個人工作前也從未跟團過,會參加團體旅遊的還是屬於年紀偏高者(約35up),設計出的產品得在競業與自助如此便捷的今日社會中生存,我還在摸索,著實不易。而操作過數團之後,我認為團體旅遊比起自助旅遊還是有一些優勢:如同樣的元件透過團體能夠壓低成本,若路線順暢的情況下便可節省交通耗時,又某些特殊物件(如熱門馬拉松門票)可能會只能透過旅行社取得,但當然也有行程相對不能隨意所欲停靠等缺點、與你共同旅遊的團員不知是否合tone。
我認為這份工作最具挑戰的有三部分,一在於最一開始的產品設計必須突出,否則難在旅遊市場被看見。二是旅遊產品的行銷期不長,得抓緊公司的行銷節奏(如各大旅展、連假潮、特殊節慶檔期行銷ex.母親節),又要在有限管道內爭取曝光資源,使工作行程相當緊湊。三是旅遊產品的屬性是「先消費,後體驗」,故有許多突發的狀況沒辦法事先料想,都有可能造成違約衝擊。(如航班停飛、天氣不好某些景點無法如願走完、某些元件臨時出問題、恐怖攻擊、無法順利取得簽證等)。
這份工作我認為較適於腦海對旅遊有相當多想法的人,並企求異於他人的旅遊目的且能落實者;此外,因多操作出境團體,我個人在工作中需頻繁使用英文與德文(看地區)與國外的供應商、各國航空公司等溝通,或者客人在國外無法獨自溝通時,也需協助協調,也因時差之故,有時要在非上班時間打國際電話確認行程細節,只要有負責的團體人在境外,基本上必須on call,若沒事則安,有事便須協助處理。
在產品設計方面,我的主管給了我許多發揮空間,只要不是過度偏門都可接受。進公司後我已產出十幾隻旅遊產品,包括中國的江南建築團、西藏桃花節團、希臘雅典馬拉松團、元陽梯田攝影團、德國卡塞爾文件藝術展、波爾多紅酒馬拉松團、模里西斯團等,多帶有特殊的主題或旅遊目的,有許多產品賣況也不錯,因著工作出國過幾次,透過實際走踏後得再將經驗反饋到公司,修正既有產品或是產出新產品。但許多人或許會想像,旅遊業就是邊工作邊玩樂,其實並非如此輕鬆。我們組規模約15人,我入部一年以來,已有多人因無法產出具特色旅遊產品/無法負擔業務量而離職,算是被自然淘汰的非常快的產業,我自己當時有被這頻率震懾(?)。
除上述內容外,會因工作而出差,回來後有時為行銷產品主管會鼓勵辦講座,我自認是一個還滿喜愛的分享的人,所以時常在周末或下班後舉辦旅遊講座(會補假),和對不同目的地有興趣的旅客都可直接面對面,也是我滿喜歡的環節。通常坐在辦公室,必須透過業務溝通,有時會覺得摸不清客人的樣貌,但透過講座就可以面對活生生的客人、了解他們需求、再回應到旅遊產品調整,會覺得比網上談兵更真實。有執業證者也可依個人淡旺季、工作需求選擇國外出差地帶團。我若算一算工作量上還可負擔,又暫無個人安排,便可向公司申請出差,算是一另外賺錢與累積國外經驗的管道。有時也會因為奧客無上限的要求感到崩潰,或是業務部門對客戶的讓利感到公司產品利潤岌岌可危,但總的來說,大部分的工時用於設計新產品、撰寫相關文案、處理團體細節與反饋,且能透過實際走訪,將踩線/出團累積的經驗回饋的產品本身,都頗符合我個人的期待。
旅遊業的屬性其實真心非常多種,我部門所負責的主題旅遊,其實在團費、主題特殊性和行程安排上就已篩選掉部分大家對團體旅遊的負面印象(如吃爛住破、進購物站、行程長時間拉車、導遊素質不佳,這些講難聽點就是低團費的團比較會遇到的問題,如9888韓國5日遊,這種絕對羊毛出在羊身上,從頭到尾要進百萬個購物站)。通常能負擔敝部團費的客人(我時常覺得自己在做一堆自己都消費不起的團),收入水準都不差,相對要求團體本身的質量要細緻,目的不在於高頻出團、衝高販售與航空公司締約的機位數、不斷進購物站賺取傭金,而是能夠好好地仔細地慢慢地、吸收閱覽資訊成就一團,追求各團團務之完善。
我主管曾說,當一個成熟的產品企劃約需三年的時間,到現在我仍幾乎每日都會有超乎意料的新事件發生,雖感新鮮,但偶爾覺得無法駕馭,一日情緒起伏多變。旅遊業是真的會與人高度頻繁互動的產業,無論是出發前用腦海幻想:什麼樣的行程安排客人會喜歡呢?或是頻繁溝通了解每一位旅客個別的需求、舉辦講座、各種旅展、出團時給予能夠提供的合理照應,都是必須深入人群的。工作迄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許是:去西藏時,有一位年邁的客人力抗高原氣候,蹣跚地爬上布達拉宮,花好陣調整呼吸,往下遠眺拉薩城,徐徐地說:「啊,我死而無憾了。」總覺得我是在幫別人完成人生夢想的那顆小螺絲,每次這麼想著時都會分外感動。旅遊業的核心價值也是帶給人快樂安全的旅行,目前仍在努力學習成熟而冷靜的面對各項臨時狀況,願未來能夠更深入且專業的分享更多旅遊業相關資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